close
博士學習生涯中,我覺得英制與美制教育的區別為:英制訓練”狹士”,美制教育訓練”博士”, 我還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子….因為我才剛剛揮別新鮮人的生澀!不過 有點感覺好像是『殊途同歸』!英制訓練”狹士”—求精—專心某個領域一直深耕這塊土地…. 用一套邏輯的推演脈絡、設計出自己的Model去研究並找出其差異、而且自己研究對知識的前進(move knowledge forward)還要有貢獻。也因為”狹”- 也常被美國派說成 ”甚麼都不會、 甚麼都不懂”, 所以要小心避免曲高合寡, 艱僻難懂。 這裡有些教授永遠死守一個領域,而且還會長期地監看、追蹤某個產業的5年、10 年的發展,才發表一份「有所貢獻」的論文。 這對聰明取巧、事事要求保有彈性的台灣人而言,簡直不敢茍同的「笨」。 不過還是很佩服,有這種人的毅力與耐力,這是一個國家長期發展所需要的堅石。

美制教育訓練”博士” — 求廣, 甚麼領域都難不倒他,可是要小心避免流於不專精,局限於皮毛。基本上管理的通則與流程皆大同小異,但是各行各業還是有其特殊的 ”麥角” (台語發音),如果不pay attention,都是蜻蜓點水般地沾一下,就不易找出問題所在與解決之策。

PHD by research 真不好玩! 要修課一定要老師指派,教授與Committee權力很大。如果想跟美國修業方式一樣,在英國系統叫做DBA-課修得很多而且論文 可以寫得差一些。這些英國系統學制的PhD by research,論文比重是100%,深信學到東西 才是自己的(是身體力行去做不是用說的)。可是台灣流行美國系統學制的PhD,不知道台灣教育部是不是可以接受PHD by research。偏偏澳洲的教授,他們反倒是覺得奇怪,PhD是要求自動自發,所有研究所的課offer PhD學生「免費」旁聽,只要授課教授同意,為甚麼我這個傻蛋老是要求要「額外修課」且要有「Credit」? 我想既然是被指定同樣要聽一學期的課,那我要有「證明」,我不喜歡當旁聽生,因為有成績與參加考試,我才不容易偷懶!

心得:在研究室裡,資深的PhD學長們都說:PhD is your own work…..! 我們台灣人的價值觀,他們覺得很奇怪。唸PHD是很Boring枯燥乏味的,第一學期每次他們遇見我就是問 Are you happy on your research topic? Are you happy for….? 好像做甚麼事都是為了 Happy第一? 都不了解我們台灣人都是犧牲某些自己快樂的事情來迎合這個社會之所需! 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PhD才不是your own work…..! 第一年應該是指導教授扶手寫字的幫助與訓練學生學習,第二年指導教授和學生一同作研究,第三年指導教授看著學生作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OTE 的頭像
    WANOTE

    WANOTE 西澳隨筆

    WAN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